|
||
|
||
|
||
|
||
|
||
|
||
|
||
|
暮春,去找一朵蓮花。
她來歷不凡,史書家譜里都有記載,是愛蓮的理學鼻祖周敦頤遺落的一朵(其次子周燾一脈分支);她野氣十足,長在柳宗元親歷的永州之野,零陵區富橋鎮產異蛇的地方;她仙氣彌漫,傳說此處是八仙之一何仙姑的家鄉,撤鄉并鎮前叫何仙觀鄉,有個香火很旺的何仙道觀。
一路尋去,賢水碧水盈盈,倒映著綠意深濃的青山、農田和村舍,活潑地向前奔流,在紅塵里打過滾的心剎那安靜舒暢了。原來瀟水的支流賢水又叫女人河,一條溫柔靈動的河流。
集野氣、仙氣、靈氣于一身,那朵蓮,叫周家大院。
文/本報記者 易禹琳 圖/阿諾
亭亭玉立
夢里鄉村的慢生活
蓮生于水。進水北注,賢水東來,兩條河在澗巖頭村口相會,如兩條有力的臂膀托起周家大院又往南逶迤而去。阡陌縱橫的良田編織成一張滾動著水珠的荷葉,500年周家大院(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就如亭亭玉立在水面上的一朵蓮花。
再望四周。大院南依鋸齒嶺,峰巒起伏如一把巨大的鋸齒朝向蒼天,東靠鳳鳥嶺和鷹嘴嶺,形如兩只大鳥朝著太陽扇動翅膀。西憑青石嶺,危壁千仞,懸崖萬張,裸露的青石似瀑布傾瀉而下。一點沒錯,“左邊青石掛榜,右邊丹鳳朝陽,門前二龍相會,屋后鋸齒朝天”。如果把三面青山比做一朵蓮的花瓣,周家大院就是那嬌嫩的花蕊。
但周家大院的人無數次在夜晚仰望過頭頂的星空,又在四圍的山上仔仔細細地俯瞰過自己的居所,得出一個結論:周家大院的布局就如天上的北斗星。
是天上遺落人間的星星?是自然和人工雕刻的一朵蓮?對風塵仆仆的闖入者來說,這更像是時光停駐的夢里鄉村、世外桃源。時尚的說法,這里一切都是原生態、慢生活。
春暖花開過,水草茂盛,毛茸茸的小鴨子在水洼里試水,雞媽媽帶著小雞在草里覓食。夕陽下,水田反射著金色的光,一格一格在晚風下奏著快活的旋律,農人背起犁耙上岸,農婦插下手里最后一把秧苗。
暮色四合,炊煙一縷一縷地從黑瓦上升起。燕子做完一天最后的低飛表演,嘰嘰喳喳地歸巢了。勞作了一天,男人們搬條板凳在院子里打閑講,女人們在廚房忙碌,孩子還在追著狗跑。
不知何時,一輪圓月升起來了,它窺探著這古老宅院里熱鬧的生活,青蛙此起彼伏地鼓噪著,大聲說出它們的嫉妒。酒一杯一杯地喝得有點暈,讓人想馬上踩著月光到田埂上去吹吹風,聽聽女人河的絮語和田里禾苗嶄勁往上長的聲音。
誰說時光像河水一樣流過去了?這里的鄉村生活不還像數百年前那般恬淡安逸嗎?
中通外直
明清古院落的開放姿態
燕子,到處是燕子!藻井上,橫梁上,天花板上、全是密密麻麻的燕子窩。走進周家大院,你的眼睛就不好使了,頭就會仰得發暈。因為那些精靈似的小燕子牽著你的視線。它們有的從窩里探頭探腦,有的箭一樣從門里飛過稻田;剛停在電線上梳理羽毛,嘩的一下又四散了。突然一片嘰嘰喳喳響起,幾百只燕子群聚開會,似乎正在探討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在廳堂的條凳上坐下來,耳邊是燕國的背景音樂,眼前是燕子翻飛的身影。如果不是門外的水田和馬頭墻提醒,真以為到了燕子的世界。
為什么周家大院會成為燕子的天堂?你瞧,大門敞對水田,天井連著天空,走廊、券門、巷道、窗戶四通八達。這完全是一個燕子來去自由的開放世界,在這里,燕子是主人,古村人只是連它的糞便和喧鬧一并愛上的鐵桿粉絲。
重新打量周家大院。它不像湘北的張谷英村,屋挨屋連成一片。它有著占地近100畝,總建筑面積達4.5萬平方米的龐大規模,卻分成了六大完整的院落。它不是山西的喬家大院,高墻深鎖豪門霸氣,它敞開懷抱,平易溫和地對每一個人微笑。那爬滿青苔的圍墻,只是為古村鑲上美麗畫框。
莫不是哪個設計師預先規劃過?這個從明世宗嘉靖年間始建,到清光緒三十年,歷時400年,20多代人才完工的大院,詩意地排列成天上的北斗形狀,和諧地伸展著,庇護的是宋代理學家周敦頤的后裔。近500年過去,現仍有260多戶900余人住在大院里。
如果沒人指點,你從村口進來,最先看到的是北斗星的“勺”——子巖府。90歲的周大忠老人坐在光可鑒人的雕花石門墩上,平靜地看著你,好像等了你近百年。如果你想了解周家大院500年建筑從小到大,從簡樸到華麗的發展軌跡,還得繞過子巖府和一大片水田。
這是周家大院的創始人、周敦頤次子周燾的第十六世孫周佐建起來的老院子。別看院子小,469平方米,20來間屋子,但奠定了周家大院中軸對稱,廳堂為公共場所,兩側橫屋一字排開,有券門、廊道與正屋相通,向中呼應的基本格局。老院子和“尚書府第”紅門樓、黑門樓(大門一紅一黑)都是明代建筑。但后兩座宅院大量使用龍鳳雕花,有了拴馬石和后花園,顯示官邸富貴豪華的氣派。到了清代的新院子、子巖府和四大家院,不僅面積由明代的幾百幾千平方米擴張到上萬平方米,馬頭墻更呈三級跳馬翼角飛翹,氣勢飛揚,雕花也更綺麗繁復。但六大院落全部就地取材,處處可見賢水河里鵝卵石砌的墻,周圍山上竹木做的梁。
但無論如何變化,那中軸對稱均衡的格局沒變。那136個天井,與天地共晨昏,與四時共呼吸的開放姿態沒變。那些條屏、券門、廊門打開聯通外界,關閉又自成一體的多元形態沒變。就像周家大院人創造生活享受生活的態度永遠不會變。
香遠益清
家族綿延的“四字真經”
這一朵蓮花真與道縣樓田村周敦頤有關?有族譜為證。周敦頤做花中蓮花,人中君子的價值觀也在周家大院處處彰顯著。
走進子巖府,門樓兩側就有一副十分醒目的楹聯:翰林門第,濂溪家風。明白無誤,這里沿襲著濂溪先生周敦頤的家風。而周敦頤最愛的蓮花更是一朵朵怒放在周家大院的斗拱挑檐和柱礎上。再進去,神龕兩旁的對聯是: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
500年來,周家大院人就是以“忠孝”為精神指針,以“耕讀”為行動指南來實踐的。他們的十六條家規其實就是對這四個字的詳細注解。
“忠”,有子巖府的主人周崇傅的故事為代表。周崇傅,字子巖,正是國家積貧積弱之時,他跟隨左宗棠收復新疆,官喀什噶爾兵備道,轉署理鎮迪道兼按察使銜,殫精竭慮,死在任上,卻沒有留下任何積蓄。那么偌大一座子巖府是怎么建起來的呢?原來在其子扶靈柩返鄉途中,許多人感恩周崇傅的愛國和廉潔,紛紛送上喪禮。兒孫遂把盈余建子巖府,作為父親厚德為人的載體,代代相傳。而“孝”,六大院落老人居中,子孫相擁的建筑格局和院子里處處安坐的長壽老人就是最好的注腳。“耕”,走近周家大院,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躬耕勞作的身影,他們虔誠地侍奉著土地,踏踏實實地過著日子。
天地間詩書最貴,家庭間孝悌為先。這是我們在周家大院里看到的另一副對聯。翻開他們的族譜,家規里也赫然有一條:立齋塾。子孫雖貧,當習詩書。我們看得見的,在新院子里還保留有小小的私塾,四大家院里則變成了一座具有現代鄉村學校意義的民辦學堂,不僅有教室,有師生宿舍,還有40平方米的操坪。緊靠學堂竟然有一座繡樓,給讀書的女孩子住的。
而我們看不見的,記在史書上了的,有書癡 周惠世,有當了博羅書院山長的周遷安,有當過 州書院山長的周崇傅、有當了尚書退隱后開書鋪的周希圣、有當過山東主考官的文豪周圭……他們都像周敦頤一樣,渴望把儒家的理學及蓮花的精神撒播四方,做一朵香遠益清,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圣潔的蓮花。
感謝上蒼,穿透500年的時光之水,仍有周家大院這樣一朵蓮花在湘南搖曳,仍有一縷荷的異香撫慰滾滾風塵中的你我。
作者:文/ 易禹琳 圖/阿諾
編輯:單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