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瀟水西岸,有一條清瑩秀澈的溪流,原名冉溪,俗稱染溪,柳宗元改名愚溪,沿用至今。愚溪的與眾不同,在于溪水清流,在于溪石怪異,在于懸崖峭壁間之林木蔥籠,更在于它所蘊藏的豐厚的人文資源。冬寒之日,大雪紛飛,天地一色,白雪皚皚,千山萬壑,銀裝素裹,兩岸參天古木上,寒鳥幾點,宛然一幅妙圖,尤是惹人心醉。此乃永州八景之“愚溪眺雪”勝狀。
愚溪之勝,名傳天下,源自唐代。柳宗元貶居永州期間,最愛這條溪流,移居溪傍,朝游溪頭,暮釣溪石,傾注心情,為之傳神寫照。尤是改溪名愚,用心良苦,用意深邃??梢哉f是拖溪明志,諷諭世態。他認為自己被貶來到荒僻永州,是由于自己太“愚”,所以把冉溪和附近的丘、泉、溝、池和新筑的鳥嶼、亭、堂,都一一冠以“愚”字,叫做“八愚”,并寫了《八愚詩》和《八愚詩序》,刻于溪石上。柳宗元這樣做,并不是他對遭受挫折,感到后悔和自責,而是以愚自豪。他寫的《瓶賦》一文中把那些損人利己的“智”者,比作古時盛酒的皮囊“鴟夷”。它雖逗人寵愛,但令人昏醉,“視白為黑,顛倒妍媸”。以致損害百姓,敗壞國家。這種“智者”是害群之馬,應予鄙棄。而把那些不顧自身安危,憂國憂民,不辭辛苦的“愚人”比作“居井之眉”的瓦瓶。瓦瓶乃泥土所做,但它汲取的清泉能為人們調五味,解饑渴,盡管不甜不腐,卻“清白可鑒,終不媚私。”即使一旦繩斷瓶破,復歸泥土,亦復無所怨尤。柳宗元以“愚”對“智”并以“愚”自況,實在是在向朝野的所謂“智”者予以鄙視和鞭撻,而對“愚”者自己堅貞操守而倍感自豪。自己同冉溪一樣,“其流居下”,不可灌溉,且峻急多抵山石,大舟不能通運,又“蛟龍不屑,不能興云雨”,如此“無以利世“,稱之為愚,未嘗不可,但它善鑒萬物,明辨是非,清瑩秀澈,鏘鳴金石,通明透亮,能使愚者喜笑眷慕,樂而忘返,雖愚亦足以自豪!這是大智若愚, “愚”而勝“智”!柳宗元就是這樣把千百年來默默無聞的愚溪與自己的遭遇聯系在一起,既為愚受辱,也為愚自矜。他“雖不合于俗,亦頗以文墨自慰,漱滌萬物,牢籠百態,而無所避之。”而且“以愚辭歌愚溪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超鴻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愚溪詩序》)
作者:零陵新聞網
編輯:單建華